Skip to content

兒童益生菌選購指南與3大注意事項

兒童需要吃益生菌嗎?

在眾多的研究實驗中顯示益生菌能調整體質、維持消化機能等作用。

對於嬰兒、兒童來說,目前已經有多項臨床研究指出特定益生菌株對嬰兒腸絞痛、腹瀉、便秘、過敏…等有正面效果,但實際上新生兒、幼童是否需要使用益生菌仍存在爭議。

例如:在較早期的研究中指出剛出生的嬰兒(未滿6個月)補充益生菌與沒有補充益生菌的嬰兒在腸道菌群的豐富度上沒有影響、甚至有較少的豐富性的情況。

新生兒/寶寶益生菌來源:產道、母乳

嬰兒在出生後,腸道中的菌群會慢慢開始建立,其中包含好菌、壞菌、中性菌,而寶寶最初的好菌來源為產道、母乳以及比較打一點後吃的食物,這些細菌可以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營養物質,並在寶寶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新生兒最主要的菌群為雙歧桿菌,此菌在嬰兒的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存在一種說法…「剖婦產的嬰兒因無法從母親產道獲得關鍵細菌,因此與自然產的嬰兒相比這些剖婦產嬰兒腸道中的雙歧桿菌數量低很多,並增加哭泣、煩躁以及過敏症狀的風險」

※ 參考資料:  the probiotics institute

寶寶幾歲可以開始吃益生菌

新生兒沒有特殊狀況不需要額外攝取益生菌

寶寶前期(4個月前)食物來源只有母乳,相對單純,且母乳內已含有部分益生菌以及益生元,因此大部分的醫師的建議都是沒有特別情況就不用特地攝取。

市場上的寶寶益生菌幾乎也都建議6個月以上寶寶再補充,即便是0歲以下(6個月以下)小朋友有需求,也會建議採用保守補充益生菌的方式(腸道保健),等寶寶大一點再開始採用比較積極的做法使用調整體質的益生菌,主要原因為小朋友的腸胃菌叢、腸道/免疫功能都尚未發育完全。

為什麼是要6個月?

寶寶約在6個月時腸道菌叢、功能以及免疫系統皆較為成熟,且這個時期的寶寶通常開始慢慢接觸固體食物,這樣的飲食變化可以為益生菌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

少量補充特定益生菌能穩定消化道菌叢平衡

  • 0~6個月以前嬰幼兒建議以腸道保健益生菌為主,挑選重點為菌數不宜過多,以少量多餐為主
  • 6個月以上嬰幼兒再考慮使用調整體質益生菌,這類型的菌數通常較多(100~300億),才能起到作用。再使用前也請諮詢各產品的營養師劑量應該怎麼給。

什麼樣的寶寶不適合吃益生菌

多數的益生菌目前被美國FDA認定為「GRAS」(Generally Recognize as Safe)的菌株,但對於免疫能力特殊、低下者、早產兒,或是上面提到的年紀過小的嬰幼兒,仍具有風險,在使用前應該諮詢專業醫生建議。

延伸閱讀:寶寶益生菌需要額外補充嗎?

兒童益生菌2大功效:寶寶在什麼情況下可能可以補充?

兒童益生菌功效一、腸胃保健

0歲以下嬰幼兒因為腸道功能與菌叢尚未建立完整、還在發展階段,因此最剛開始有些寶寶會容易腸絞痛、腹瀉、便祕…等問題,其實等寶寶年紀大一點,就會慢慢改善,當然,也可以使用益生菌作為輔助,就有一些特定菌株有經過實驗可以幫助緩解寶寶換奶時期的不適應,在接下來的文章會提到。

對年齡比較大的兒童若缺乏攝取蔬菜,也可以補充益生菌、益生元來幫助排便。

兒童益生菌功效二、 調整體質

有些嬰幼兒、兒童會因為遺傳的關係有過敏體質,目前已有部分益生菌在研究中顯示能緩解過敏引起的特定症狀。

然而這些研究會因為實驗所使用的菌株、食用方式、食用劑量,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一般民眾若要辨識,可以透過小綠人標章來判斷,部分益生菌產品有取得衛福部所提供的小綠人標章,具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的功效。

延伸閱讀:過敏益生菌有效嗎?推薦產品怎麼辨別?

兒童益生菌對應菌株整理

目前針對兒童的益生菌研究多針對寶寶、幼童會遇到的腸絞痛、便祕、腹瀉,以及呼吸道問題,每一菌株針對的適應症都不大相同,這裡簡單的把他分成腸胃保健類型跟調整體質兩種,就沒有寫太細節。
如果想深入了解其功效可以依照附的研究/期刊連結點進去看。

針對嬰幼兒、兒童消化道問題有相關研究的益生菌菌株

較知名的菌株名稱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菌) [5]
  •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雷特氏B菌 BB-12 或稱 動物雙歧桿菌 BB-12)[1]
  • 【益生菌組合物】Bifidobacterium longum M-63、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10]

其他有相關研究的菌株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DDS-1 幫助排便 [3]
  •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938 腸絞痛、排便 [6] [7]

針對嬰幼兒、兒童調整體質有研究的菌株

較知名的菌株名稱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鼠李糖乳桿菌GG,俗稱LGG菌)  [12][13]
  •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雷特氏B菌 BB-12 或稱 動物雙歧桿菌 BB-12 [2]
  • 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9][10]
  • 【益生菌組合物】Bifidobacterium longum M-63、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11]

其他有相關研究的菌株

  •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33 調整體質[4]
  • Bacillus coagulans GBI-30 調整體質 [8]

針對兒童有相關功效研究的菌株總整理

幫助排便其他消化道問題)調整體質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33✔️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938✔️✔️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益生菌組合物(Bifidobacterium longum M-63、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
Bacillus coagulans GBI-30✔️

※ 目前有人體實驗支持的特定益生菌菌株仍佔少數。尤其是那些非大廠研發的菌株,通常僅經過動物實驗或更初步的體外細胞實驗。

兒童益生菌選購還需要注意什麼?

1. 兒童益生菌最好選不甜的?

益生菌需要避免的是砂糖、蔗糖、蔗糖素、甜味劑這類的糖,若是寡糖類型的(如:果寡糖、木寡糖)或是β-聚葡萄糖這類型的糖,反而是比較推薦的產品,能做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益生元)。

2. 益生菌的菌株是否有足夠的實驗證實

如同上述所說,除非是取得國際大廠所研發的菌株,才會有較多的人體實驗研究支持,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前仔細查閱產品中的菌株配方,以確保選擇到可靠的產品。

3. 兒童益生菌選滴劑、軟糖、粉劑?

  • 軟糖、果凍 (不建議)
    這兩種劑型的益生菌一般來說是較不建議的,主要原因除了有較多糖分、甜味劑、香料問題之外,另一個原因則為是製程影響,導致活菌數不多、抑或是並非兒童所需的益生菌種類。
    另外,果凍表面滑溜,嬰幼兒很容易未經咀嚼就滑進食道中,有噎住的風險。一般來說,3歲以上的兒童可以較安全地享用軟糖和果凍。
    延伸閱讀:益生菌軟糖其實在吃辛酸?
  • 粉劑
    適合各年齡層嬰幼童、兒童,劑量控制上相對來說較有彈性,但仍要注意部分粉劑產品會加入香料、甜味劑…等人工調味劑來增加適口性,可以盡量選擇無添加的產品。
  • 滴劑
    滴劑類型的益生菌對於0歲~1歲的嬰幼兒說很適合,不會有吞嚥問題,且可以滴入奶粉中一起使用。
    然而,滴劑所含的劑量通常較少,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兒童來說,可能會有攝取劑量不足、吃了沒有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ealth benefi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and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ecies lactis BB-12 in children
  2. Use of a probiotic mixture containing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and Enterococcus faecium L3 as prophylaxi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
  3. Impact of a probiotic chewable tablet on stool habits and microbial profile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4. Efficacy of probiotic in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under five year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5.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versus Placebo for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6. Lactobacillus reuteri to Treat Infant Colic: A Meta-analysis
  7.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and Magnesium Oxide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Chronic Constipation: A Double-Blind a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8. Bacillus coagulans GBI-30, 6068 decreases upper 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ymptoms in healthy Mexican scholar-aged children by modulating immune-related proteins
  9. 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alleviated upper respiratory illnesses and modulated gut microbiota profiles in Malaysian pre-school children
  10. Probiotic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linical Data in Children
  11. Bifidobacterium mixture (B longum BB536, B infantis M-63, B breve M-16V)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intermittent asthma
  12. Approach to probiotics in pediatrics: the role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13.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ng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