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益生菌菌株代碼與寄存編號(成分標示篇)

在挑選益生菌時,你是否對益生菌成分的數字感到疑惑?
本篇的文章就帶你了解益生菌產品成分中的編號怎麼看!

益生菌菌株編號

在開始之簽先簡單介紹一下益生菌…
益生菌是需要透過實驗證實後,使用一定數量且對人體有益的細菌。

菌株編號是什麼

益生菌菌株編號,有些人也會把它稱作菌株代碼,指的是單一隻菌株的姓名,能代表一隻菌是否具有特定功效的實驗證實。

在細菌的世界中,分成界門綱目科屬種,而益生菌產品成分上通常會直接標註配方菌種,如常見的副乾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在同一種菌種下又分成眾多菌株,在多數的研究中,會取特定的菌株來針對特定的病症做實驗,驗證一定劑量菌是否對某症狀有效、並給予菌株一個獨立的編號,就有點像我們的姓名。

舉例來說…

前面的Lactobacillus rhamnosus就是菌屬(乳桿菌屬)+菌種(鼠李糖菌),中文是鼠李糖乳桿菌,後面的GG就是菌株編號。

成分有沒有菌株編號代表什麼

可以將菌株編號、連同菌種一起查詢是否有經研究證實對特定症狀有效。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可以將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至google或是PUBMED貼上查詢。

※菌株編號不同、具有的實證功效不同;沒有標示菌株編號,實際功效不明
現在市面上其實也充斥著沒有特別標註菌株編號的益生菌產品,可能只標示到「Lactobacillus rhamnosus(菌種)」、甚至有些只會寫「乳酸菌」,這類型的益生菌產品只能保守的說可能對人體有效,但實際作用不明,也無法證實。
延伸閱讀:益生菌成份怎麼看?

1.有菌株編號,有可能查不到實證的作用

販售益生菌的廠商也知道益生菌的菌株編號很重要,但礙於預算或資源有限,沒辦法取得既有實驗證實的菌株來源,也沒有研究資源,就導致出現市面上充斥著來路不明的菌株編號(在國際期刊中找不到該菌株的實驗文獻),有可能是廠商自行將其命名,但未經研究證實,抑或是廠商內部自行研究,但該研究未經可靠的第三方機構證實。

這個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建議在購買前先查詢該益生菌標註的菌株編號。

2.不同菌種、菌株編號有可能重複

在少數的情況中,會有菌種不同、菌株編號重複的情況,以下面例子來說,兩隻的編號都被命名為LP28,但前者菌種為植物乳桿菌、後者為戊糖片球菌,所擁有的實證功效也差了十萬八千里。

  • Pediococcus pentosaceus LP28 (戊糖片球菌LP28):具有減少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的肥胖和脂肪肝的動物實驗
    【參考文獻: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30696】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28 (植物乳桿菌LP28):具有廠商自行提供的研究實驗 (調節禽畜免疫益生菌)
    【參考文獻:https://www.synbiotech.com/FileDownLoad/activities/20170106101816096231293.pdf】

益生菌專利寄存編號

當特定益生菌菌株在取得專利後,廠商會將該原始的菌株到專利生物寄存中心保存起來,並取得一個寄存證明與一組寄存編號。

專利寄存編號在各國的編碼開頭會不同,表現方式會是「各國寄存機構(英文縮寫)+寄存編號(數字代碼)」
以台灣來說,開頭縮寫就是BCRC作為開頭;美國則是以ATCC為開頭,是全世界最大的微生物保存中心。

國家專利寄存編號開頭
美國ATCC
德國DSMZ
印度MTCC
台灣BCRC
中國CGMCC
各國的專利寄存編號編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