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WHO的定義中是對宿主有益處的「活性微生物」,而後生元、益生元都屬於非活性的物質。
文章目錄
後生元、益生元嚴格來說不算是益生菌的一種
益生元是什麼?
益生元(prebiotics),又稱益生質、益菌生,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
因此,比較完整的益生菌產品中都會多少加入益生元,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為主,包括寡糖類【果寡醣、麥芽寡醣、異麥芽寡醣、半乳寡醣、菊糖】、難消化麥芽糊精(玉米可溶性纖維)
另外,寡糖類的益生元因不易產生熱量、影響血糖,在益生菌產品中也常作為蔗糖的替代品。
益生元功效
益生元的特性是不容易被人體消化,包含上面提到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因此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增加糞便體積、糞便成形)
- 幫助排便
- 促進腸胃蠕動
- 是益生活菌的食物來源,幫助好菌生長、繁殖
益生元食物
生活中凡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大都含有益生元,如:燕麥、蘆筍、洋蔥、香蕉、蘋果…等。
後生元是什麼?
後生元(postbiotics)是近幾年在益生菌領域算比較新的名詞,儘管這一詞近年被廣泛使用,但仍缺乏明確的定義、且在研究使用上也不一致。
雖然ISAPP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在2021年將其定義為:「A postbiotic is a preparation of inanimate microorganisms and/or their components that confers a health benefit on the host」(後生元是無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製劑,可為宿主帶來健康益處)
然而,實際在業界上對後生元定義不一致、仍有爭議,大致上可以分為2種定義

- 部分認為包含對人體有益的代謝物,像是短鏈脂肪酸、乳酸、酵素、神經傳導物質…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
- 部分則認為是包含完整的死細胞(經過特殊滅活技術),或其組織片段(像是細胞壁、其他組織片段),可對人體產生免疫反應,達到調整體質的效果
儘管後生元一詞近年被廣泛使用,但迄今科學協會或國際監管機構仍未有推薦的定義,也造成各個廠商各自解讀。
在市售的益生菌產品中所標示的後生元成分,有可能是上述兩者之一,也有可能是包含兩者,需看該產品描述才能得知,兩種定義的後生元所擁有的功效也不一樣。
參考資料:Clarifying the role of metabolites in the postbiotic definition
後生元功效
- 若是定義為滅活菌的後生元功效為…
功效與益生菌類似,英文稱其為parabiotics(但此名詞在研究論文中較少出現,大都以postbiotics作為主要名詞),因是細菌片段,能刺激腸道中的免疫機制,達到調整體質、免疫調節的作用。
功效取決於使用菌株與滅活技術好壞。 - 若僅是益生菌代謝後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如:短鏈脂肪酸、乳酸、維生素…等),則可以建立腸道健康環境的發展,有利於好菌生長繁殖。
後生元優點
- 安全性較高
在許多研究顯示後生元相比益生菌對兒童族群安全性較高,因嬰幼兒在腸道菌群正在建立,可能會影響嬰幼兒菌群發展、或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使用益生活菌上仍有潛在疑慮,但後生元較不會有這類型問題。 - 較不受保存環境影響
益生活菌容易受到環境(溫度、濕度、氧氣)及時間的影響活菌逐漸衰減,即便有包埋技術仍無法抵擋這類型的衰減;而相反的,因後生元本身就不是活的微生物,保存相對容易。
後生元缺點
相較於益生菌,後生元產品已被證明對調節腸道代謝或影響營養代謝的基因表現的影響相對較弱。
來源:Postbiotics in Human Health: A Narrative Review, 2023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在服用後可以在體內生長繁殖,並在特定期間內持續作用;
後生元則因為無法定殖於消化道中,服用後會持續消耗,導致效力作用減低較快。
一般益生菌死掉的菌體與滅活菌有一樣嗎?
就ISAPP的定義上來說,後生元需要經過特殊技術(熱去活、高壓、…等技術)將其滅活,並將特殊的活性成分(胜肽、多醣體、DNA)保存於死菌的細胞壁內,才能稱為滅活菌,會因為使用的滅活技術不同會影響後續功效的實際作用。
因此,民眾購買的益生菌若因為放置於常溫、或放置過久導致產品內的活菌死亡,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後生元或滅活菌,因為它們並未經過特殊處理,其功效是否與正規製作的滅活菌產品相同,無法被證實,亦無法達到調整體質的作用。
延伸閱讀:益生菌就是要冰? 冷藏與否看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