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菌種名:植物乳桿菌
學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別名:胚芽乳桿菌、L.plantarum、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arabinosus
知名菌株:L-137菌株、PS128菌株
植物乳桿菌(學名: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又稱「胚芽乳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微需氧、不產芽孢的細菌,也是益生菌產品中常使用的菌種。
它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植物細菌,常從酸菜、醃菜、酸麵團中分離出來。此外,它也存在於牛糞、乳製品、肉類和魚類製品、人類口腔和陰道、腸道和糞便中。
哪些食品中可能含有植物乳桿菌
- 酸菜
- 鹹菜
- 醃橄欖
- 韓國泡菜
- 酵母麵團
- 部分起司、發酵香腸
植物乳桿菌的生長特性與代謝物
植物乳桿菌能夠在高於15℃的溫度下生長,最佳生長pH值因菌株不同而異,通常在5.5至6.0之間。
在45°C下不生長,且會產生兩種乳酸異構體(D-乳酸、L-乳酸),
此菌種具有高鹽分耐受性,這使得它在高鹽環境中仍能生長,特別是在東方飲食中常見的發酵食品中。
植物乳桿菌功效、作用有哪些?
植物乳桿菌因其高鹽分耐受性,廣泛用於發酵食品中,以生產具有特殊風味、良好口感和質地的多種發酵食品和飲料。
植物乳桿菌不同菌株能夠產生不同的抗菌化合物,例如過氧化氫、有機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抗黃麴毒素和細菌素,具有抑制其他細菌(如:肉毒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的能力。
植物乳桿菌各別菌株與其研究涉及領域
菌種+菌株名稱(代號) | 研究涉及領域 |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99v | 幫助鐵吸收、消化道保健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K21 | 水解膽鹽、影響脂質代謝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37 (經熱去活技術) | 調整體質、免疫調節、影響膽固醇水平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3 | 免疫調節、消化道保健、影響脂質代謝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 | 幫助入睡、改變運動員耐力 |
※ 以上為目前植物乳桿菌能在公開期刊中查詢的到研究功效的菌株。
若未列在上述表中,有可能代表該菌株研究僅為內部研究,並沒有發表於公開的期刊中。
關於植物乳桿菌常見問題
1. 「LP菌」到底指的是「植物乳桿菌」還是「副乾酪乳桿菌」?
其實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這兩種菌種有相同的英文縮寫。
植物乳桿菌英文學名為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副乾酪乳桿菌英文學名為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兩者都是以菌屬+菌種的開頭第一個字母合成為縮寫【LP菌】。
目前台灣較知名的調整體質益生菌多以「副乾酪乳桿菌」的菌株為多數,少數的「植物乳桿菌」菌株也有相同作用。
2. 「熱去活」植物乳桿菌是什麼?
目前台灣最常見的熱去活植物乳桿菌是「L-137」,這是一種由日本研發的菌株。
而所謂的「熱去活」,是一種技術,也被稱為「滅活技術」或「熱封技術」,是通過特殊的熱封處理將活菌殺死,但保留其原本的活性物質。這種技術能夠確保該益生菌在高溫、酸性環境下保持穩定性。
最後產生的物質被稱為「滅活菌」,它屬於後生元的一部分,保留了益生菌的有益作用,並且在使用上更為安全。
相較於一般的活菌益生菌產品,經過實驗證實的滅活菌在使用上更為安全,因為它們不會在消化道中定殖,從而降低了感染風險。然而,這也意味著滅活菌的作用時間相對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