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種:嗜酸乳桿菌
學名: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別名:A菌、亞斯菲德菌、L.acidophilus
文章目錄
A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知名的AX優酪乳其中一個成分就是使用嗜酸乳桿菌的菌株。
嗜酸乳桿菌,學名: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也有廠商會在成分表將其簡寫為L.acidophilus,又稱「A菌」、「亞斯菲德菌」,屬於乳桿菌屬的一員。
嗜酸乳桿菌(A菌)特性
嗜酸乳桿菌特性如其名,最初是從人體的腸胃分離出來的,屬於乳酸菌的一種,能夠將乳糖轉變於乳酸,在益生菌中是具有廣泛研究的菌種之一。
最適生長溫度為35~38°C、適合生存於酸性環境(PH5.5~6.0),與其他許多益生菌相比,對酸與膽鹽都有較佳的抵抗力,可生存、定殖於小腸前段(因胃酸影響、環境較酸),也存在於人類的口腔、腸胃與私密處,也常加入優格、優酪乳…等發酵食品中。
參考資料:嗜酸乳桿菌在不同生理病理過程中的功能作用、嗜酸乳桿菌 -維基百科
嗜酸乳桿菌功效
調節腸道菌叢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
許多腸道致病菌最適合的PH值是中性或微鹼性,嗜酸乳桿菌所產生乳酸代謝物可降低腸道PH值、間接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
其餘的功效因菌株的特異性而有不同的實驗證實結果,包括影響膽固醇、針對乳糖不耐受、調節免疫力及保健腸胃…等作用。
嗜酸乳桿菌目前有經實驗研究的功效包含:
- 能影響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
- 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有相關研究
- 在動物實驗中具有調節腸道微生物的作用
※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嗜酸乳桿菌都有類似功效,因為菌株的特異性,若同為嗜酸乳桿菌,只能確認它們可能有相同的習性,並不代表有相同的功效,建議在購買時針對需求選擇有經實驗證實的菌株。
目前有經過較多實驗證實的嗜酸乳桿菌菌株有LA-1、LA-5、NCFM、DDS-1,各自所做的研究及代表的功效都不盡相同,在文章下方會列出分別所做的實驗功效來源。
嗜酸乳桿菌知名菌株
1. 嗜酸乳桿菌NCFM
學名: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
研究功效
- 針對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發炎性疾病發揮作用
嗜酸乳桿菌 NCFM表面層蛋白A作為預防小鼠結腸炎的關鍵效應子 - 針對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是因為人體無法產生乳糖酶,無法分解乳糖所導致腹瀉等腸道不適的症狀。
有體外實驗表明嗜酸乳桿菌ncfm的效果較佳,但仍有許多研究顯示相反的效果
(與劑量、配方有關) - 嗜酸乳桿菌NCFM和植物乳桿菌Lp-115可以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黏附,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發炎反應。(動物實驗)
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621875/ - 嗜酸乳桿菌對於艱難梭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介入措施為28 天、每日一次的四菌株口服益生菌膠囊療程,其中含有嗜酸乳桿菌NCFM、副乾酪乳桿菌Lpc-37、乳雙歧桿菌Bi-07 和乳雙歧桿菌Bl-04 。
益生菌輔助治療與腹瀉結果的顯著改善有關,包括總腹瀉天數和腹瀉率。
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961980/ - 嗜酸乳桿菌NCFM對於腹脹的研究
嗜酸乳桿菌NCFM 和 B-LBi07 每天兩次 (2×10(11) CFU/d) 與安慰劑的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為期 8 週。
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436726/ - 嗜酸乳桿菌NCFM 針對便祕
便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CG)和治療組(TG),每天早上必須吃180毫升無味酸奶,連續14天。 CG 中的受試者僅接受酸奶,而 TG 中的受試者則接受含有聚葡萄糖、嗜酸乳桿菌 NCFM (ATCC 700396) 和乳酸雙歧桿菌 HN019 (AGAL NM97/09513) 的酸奶
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056655/
2.嗜酸乳桿菌La-5
學名: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
研究功效
- 益生菌組合針對兒童腹瀉
服用抗生素的兒童(1-12 歲)隨機分配每天200 克含有鼠李糖乳桿菌GG (LGG)、乳雙歧桿菌(Bb-12) 和嗜酸乳桿菌(La-5) 的益生菌或安慰劑,持續時間與使用抗生素時間相同。
記錄療程期間加 1 週的大便頻率和濃稠度。主要結果是大便頻率和稠度,按腹瀉嚴重程度的不同級別進行分類。
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588782/
3. 嗜酸乳桿菌DDS-1
學名: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DDS-1
研究功效
- DDS-1 針對腸躁症
嗜酸乳桿菌 DDS-1 和乳酸雙歧桿菌 UABla-12 改善了 IBS 成人患者的腹痛和症狀嚴重程度評分,並相應地使排便習慣正常化。
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019158/、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686889/ - 調整腸道菌相、短鏈脂肪酸(動物實驗)
- DDS-1 乳酸菌菌株對緩解乳糖不耐症症狀的影響
研究招募了 18 至 75 歲之間主訴乳糖不耐受的健康志願者。根據其乳糖不耐症狀(如:腹瀉、嘔吐、腹痛、脹氣..等),進行整體症狀評分。
參考文獻: PMC4875742 (PMCID)
以上是目前嗜酸乳桿菌菌種裡面較知名的菌株以及其功效實驗文獻,想要知道實驗結果都可以至PUBMED依據備註的PMCID號碼查詢。
延伸閱讀:比菲德氏菌、龍根菌功效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