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幾年前某知名益生菌產品被爆出使用腸球菌的爭議嗎?
本文章帶你了解當年事件始末,以及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到底是否對人體來說是安全的。
腸球菌屬,其中包含多達 60 個不同個菌種,而在幾年前爭議的主角正是其中的兩個菌種-「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

文章目錄
腸球菌之亂始末
2016年底,台灣益生菌市場爆發了一場廣受矚目的風波,起因是一間知名益生菌品牌被揭露其產品成分中高達90%為腸球菌。此事件迅速引發消費者對益生菌產品安全性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事件後續,食藥署公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及「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使用限制規範,要求業者必須證明所使用菌株的安全性。
此舉進一步點燃了公眾討論,網路上開始流傳這些菌種被不當使用的可能原因:
- 成本考量:這兩種菌種培養成本相對低廉,部分號稱含有「百億」或「千億」菌數的製造商可能藉此提升產品菌數,但實際健康效益值得商榷。
- 安全性疑慮:腸球菌的穩定性受到質疑,在特定條件下可能被壞菌影響、容易被汙染、以及遺傳物質的替換,使腸球菌轉換成致病菌。
這場爭議迅速擴大,消費者開始自發整理並分享市面上含有這兩種菌種的益生菌產品清單,最終影響到多個台灣知名益生菌品牌的聲譽與銷售。此事件也促使消費者更加關注益生菌產品的成分標示及菌種選擇。
糞腸球菌、屎腸球菌不能作為益生菌?被禁用?
中文菌種名 | 英文學名 | 別名 |
---|---|---|
糞腸球菌 | Enterococcus faecalis | Streptococcus faecalis |
屎腸球菌 | Enterococcus faecium | – |
衛生福利部於107年曾公告訂定「原料『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之使用限制」
其公告限制「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
嚴格來說,並不是「禁用」,而是「限制」。
本網站一直強調,益生菌具有「菌株」的特異性,因此,只要廠商能提出菌株相關安全性資料,且完成申請作業程序,獲得許可後就可以做為食品原料使用。
參考資料:公告訂定「原料『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之使用限制」,並自中華民國108年7月1日生效
腸球菌為什麼招人嫌?
糞腸球菌、屎腸球菌過去曾被認為是益生菌的一種,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兩種菌一夕之間變成大家人心惶惶的細菌呢?
腸球菌命很硬
「腸球菌」是革蘭氏陽性球菌,不能形成孢子,其最顯著的特性是對環境具有極高的耐受性。這類微生物能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存活並生長,包括:
- 廣泛的溫度範圍(10-45℃)
- 多樣的酸鹼環境(pH 4.5-10.0)
- 高鹽濃度(6.5% NaCl)
- 高濃度膽鹽(40%)
- 乾燥環境
從共生菌到機會性病原體的轉變
腸球菌屬是人類胃腸道正常菌叢的少數成員,佔成人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到 1%,最初被認為是無害的共生細菌,與宿主和平共處。
抗藥性
然而,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腸球菌最令人詬病的特性——多重抗藥性(MDR)逐漸顯現,特別是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已在全國各地出現案例。
這些抗藥性在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中都存在,尤其是屎腸球菌對萬古黴素(Vancomycin)的抗藥性更為常見。
針對這類菌的治療選擇仍然有限,使其成為醫療上的重大挑戰。
※ 萬古黴素是一種用於治療嚴重感染的抗生素,被視為“最後一道防線”。
目前,腸球菌已被認定為重要的機會性病原體,尤其對重症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群構成威脅。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已成為醫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體,常引發一系列嚴重感染,包括:
- 泌尿道感染
- 腹腔內感染
- 菌血症
- 心內膜炎
- 手術部位感染
更令人擔憂的是,腸球菌具備高效的水平基因轉移能力。它們能通過接合作用,將攜帶抗藥性基因的質體直接傳遞給其他細菌種類,包括更具致病性的微生物。這一特性可能導致抗生素抗藥性在微生物群落中廣泛擴散,對公共衛生構成潛在威脅。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工作小組(Joint FAO/WHO Working Group)也因為腸球菌菌株具有萬古黴素(vancomycin)之抗藥性,且部分具有抗萬古黴素抗藥性基因之腸球菌菌株與醫院院內感染相關,因此不建議再將腸球菌作為益生菌供人類使用。
市面上還有在使用腸球菌做為益生菌嗎?
以政府公告的內容來說,只要在使用時能證明其安全性,理論上就可以用於產品中。
然而,由於前述爭議,當前市場上使用腸球菌作為益生菌的產品仍少數存在,但已大幅減少。
近年來,國外研究開始探索「熱滅活」處理的腸球菌在健康應用方面的潛力,可能具有特定健康益處。
理論上,這類經處理的菌體已喪失活性,無法生長或在消化道定殖,因此不會傳播抗藥性基因。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保障,為這些具爭議性的菌種開闢了潛在的安全應用途徑,不過此類產品在市場上仍不普遍。
延伸閱讀:後生元是益生菌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