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販售的益生菌幾乎都會強調擁有專利,〔擁有多國專利〕成為行銷益生菌產品不可或缺的起手式,但你知道專利菌其實也有分種類嗎?
文章目錄
這裡講的專利菌分類是依據台灣的專利種類來區分,依據台灣現行的專利分類主要分成三大類: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與設計專利。
而在這篇文章中會介紹益生菌中最常見的兩種專利:發明專利、新型專利,不同的專利種類代表著益生菌不同的技術。
在開始介紹益生菌的專利前,如果還不知道台灣專利的差別可以先看這裡…
發明專利vs新型專利
根據財產局網站上的資訊指出…
發明專利:專利編號為I開頭,標的包含物質、物品、方法、生物材料與級用途…須經過實體審查才能取得專利權。
新型專利:專利編號為M開頭,標的僅及於物品的形狀、構造或組合的創作。….新型專利則不須經過實體審查,而採形式審查,故本質上會有不安定性與不確定性(10年)
發明專利 | 新型專利 | |
---|---|---|
怎麼辨識 | 專利證書編號為I開頭 | 專利證書編號為M開頭 |
審查機制 | 實體審查 | 形式審查 (無須實體審查) |
有效年限 | 20年 | 10年 |
參考資料: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cp-783-872063-15a31-101.html
益生菌中的專利菌代表意義
將上述的專利套用在益生菌中,擁有發明專利內容大多是發現單一菌株或複合菌株可以幫助人體或動物達到某種功效、或是抵抗某種特定的壞菌;
擁有新型專利的益生菌則多是跟包覆益生菌結構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包埋技術,用意在提升被包覆菌株的穩定性與安定性。
這裡會從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中分別找出幾個有關益生菌的發明專利與新型專利來介紹不同之處….
(1) 有發明專利益生菌
益生菌中有取得發明專利所涵蓋的範圍很廣,
通常都是針對發現某一菌株、或是某一個乳酸菌配方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功效,這些功效可能包含、但不限於…
- 發現某菌株可能可以用於輔助治療某疾病或症狀
- 發現某菌株對於抑制某種壞菌有效
範例一、發明專利編號I284149
專利內容簡介: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經分離之微生物株副乾酪乳桿菌GMNL–32,其被發現可有效治療過敏。亦提供該副乾酪乳桿菌GMNL–32治療過敏相關疾病之用途。
範例二、發明專利編號I598103
專利內容簡介:
本發明提供一種改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症狀的發酵乳酸桿菌GMNL-296組合物及方法。該發酵乳酸桿菌GMNL-296可以促進抗發炎細胞激素IL-10及調節型T細胞相關轉錄因子之表達而改善體重減輕及腸道異常的症狀。
(2) 有新型專利的益生菌
有新型專利的益生菌大都是針對包埋技術(微膠囊化),專利內容會集中於製作益生菌時在菌體外層的包覆技術,每一項技術所能保護的項目都不太一樣,通常是幫助益生菌免於受到胃酸的傷害,也有一些包覆技術能阻絕氧氣、提供活菌營養源…等,總體來說大都能幫助菌體壽命更長、較不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
範例一、新型專利編號M603759、M606380
專利內容簡介:在菌株的外層表面上包上一層外衣,包含醣類(乳糖、蔗糖、菊糖、海藻糖…等)及膠體(:果膠、海藻膠、鹿角菜膠、羧甲基纖維素鈉…等)
意在提升被包覆菌株的穩定性及安定性,同時提供菌株營養源,避免乳桿菌接觸到氧氣而失去活性
範例二、新型專利編號M620270
專利內容簡介:多層防護結構使益生菌對環境有較好的耐受性,包含植物膠(玉米糖膠、阿拉伯膠、果膠…等)、蛋白質(酪蛋白、乳清蛋白…)、植物性油質與乳化劑,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作用,如:蛋白質防護層是作用於緩衝PH值變化,阻隔腸液破壞;油質與乳化劑則是用來阻隔光線、氧氣.,.等。
參考來源: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
專利菌種類差別
有發明專利的專利菌 | 有新型專利的專利菌 | |
---|---|---|
簡介 | 與益生菌功效有關 | 與包埋技術有關 |
作用 | 大多是『發現某菌株的特定功效』 | 大多是『幫助活菌存活、避免活菌受胃酸、氧氣…等環境因素影響』 |
延伸閱讀:益生菌成分怎麼看?